2020 官网升级中!现在您访问官网的浏览器设备分辨率宽度低于1280px
请使用高分辨率宽度访问。

E药经理人:猎药人系列 | 王海彬:创新药的核心是临床价值,这不止体现在靶点的创新上

发布日期:2022-12-10

浏览次数:51

猎药人专刊是由猎药人俱乐部与E药经理人联合出品,将定期就医药行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发挥媒体优势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推动中国创新药行业健康发展。第一期调研主题为“资本寒冬下创新药的活法”,敬请持续关注!

  

Q=E药经理人 猎药人俱乐部

  

A=王海彬  博锐生物CEO兼董事

  

Q:您对医药产业“新周期”有何理解?

  

A:医药产业的新周期是从资本寒冬开始的,但是资本寒冬也并不是一下子就到,在从热到冷的过程中,我觉得对投资界和产业界优秀的触动是更理性地看待创新药,更深刻地认知创新药的意义和价值,而那些为了估值讲故事的情况会减少。从这个角度说,资本寒冬下的新周期短期是挑战,长期来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Q:您对创新的理解是怎样的?

  

A:博锐生物过去两年一直在思考,创新药的内涵和边界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去做创新药?没被研究过靶点的FIC肯定是创新药,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是成熟的靶点,能够通过自身技术平台的改造,达到BIC的程度,也应该是创新药。其实创新药,最核心的是临床价值,解决临床问题,这不止体现在靶点的创新上,还包括更广的内涵。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创新既可以是发明创新,也可以是技术迭代的创新。就中国目前医药创新所处的阶段而言,由于基础研究的薄弱,使得发明创新确实颇有挑战,但是在已经探索的基础上做技术迭代的创新,相对而言比较有临床价值和经济价值。

  

比如生物类似药,很多人觉得在创新的概念下谈它,会觉得相对低端。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一些自免类生物制剂,国外获批了超过20个适应症,而国内只有7个,那么那些没有在国内获批的适应症对患者来说是有临床价值的,能说这不是创新吗?所以我认为,好的生物药,适应症的开拓也应该是一种创新。

  

Q:博锐生物的管线布局逻辑是怎样的?

  

A:我们的管线布局根据临床价值和患者价值,依循两个逻辑,首先是在免疫相关的科室里,比如皮肤科、血液科、肿瘤科等,或者一些交叉学科上做布局,其次是围绕着特定患者的疾病诊疗周期,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药物选择,乃至整体的诊疗解决方案。

  

我们深知,作为一家发展中的创新药企,不可能满足所有患者的临床需求,所以我们会对目标人群有一个画像,再聚焦到该细分垂直领域。

  

Q:博锐生物在国内外都有一些研发中心的布局,请您介绍下国内外研发的协同机制是怎样的?

  

A:目前我们在美国圣地亚哥、上海、浙江台州和杭州分别设有研发中心,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博锐生物国内、国际创新研发的不同目的,同时借助各个地方的优势,实现协力。

  

在美国研发中心,虽然研发人员数量不多,但是该中心的人员均是非常资深的科学家,其目标主要是跟进最前沿的生物技术,做好早期发现。而上海研发中心则是基于临床需求的创新策略考虑,上海聚集了 的早期研发人员,这里承担了从基础科研迈向临床应用的重要枢纽。

  

上海研发中心一方面将筛选在免疫疾病领域的科研端具备良好成药潜力的创新靶点,开展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开发快速高效的方法验证其成药可能性,再借助后端成熟的抗体药开发工艺技术及申报经验,开发业内 的创新靶点药物。另一方面上海研发中心将着力对接临床需求,对现有研发管线中的药物进行深入的药物和靶点机理研究,开发更有效率的新药研发思路及拓展新适应症,并和上海专业的CRO公司建立更密切的合作。

  

Q:博锐生物好像没有公开的融资信息,公司资金来源有哪些?资金使用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A:我们的资金主要来自股东增资。在资金使用上,博锐生物有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一直秉持的原则是把钱用在刀刃上。目前资金主要分布在几个方面:研发投入、人才薪资、生产线扩产的投入。

  

Q:目前中国药企拓展海外业务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与挑战,您认为怎么进行突破?

  

A:我坚信中国药企一定会在全球新药创新生态体系里占据一席之地,但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这也是发展的必经阶段。

  

在业界对国际化主要还是两种方式,自己做或寻求外部合作。那么自己做可能又分为用产品撬动还是用资本撬动,而寻求外部合作可能考虑的是全球市场外部合作还是将除中国以外的市场的外部合作。我想每家公司都会基于自身技术实力和管线水平,做好相关的综合评估,以选择合适的国际化路径。

  

Q:目前博锐生物已经有上市产品,且自建了商业化团队。在国际市场商业化能力构建上,博锐的思路是怎样的?

  

A:在国内我们主要是自建团队,但是国外的情况不同于国内,比如医疗保险体系、商业流通体系、临床准入方式等,因此在初始阶段,我们可能会考虑找一个商业合作伙伴来做这些事情,若是未来随着我们对国际市场规则的熟悉,也可能会考虑自建海外销售团队。博锐生物的风格是量力而行,务实肯干,我们宁可小步快走,也不想大踏步前行而忽略可能会有“坑”(即各类风险问题)。

  

Q:您觉得在研发与生产试剂与设备等生命科学服务领域供应链上,有被“卡”到脖子的感觉?

  

A:我真实的感受是在供应链上“卡”住的地方挺多的,可能渗透到整个生物药研发、制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比如说最简单的,可能检测的试剂和设备都是国外,这里并不是国产替代的问题,而是国产替代后可能会付出的隐形成本。所以个人认为这可能涉及到整个链条上技术和供应能力的同步提升。就像层析系统,我们本土企业做出来了,但是层析系统的阀门、其他一些零部件可能还需要进口。

  

Q:您怎么看待目前医药行业的人才流动?现在医药产业生态中,人才缺口在哪些方面?怎么去培养?

  

A:人才流动是很正常的,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个事情反而会简单一些,人才流失焦虑会影响到团队氛围。不过在资本环境好的时候,确实在热钱的推动下出现了人才的快速流动和薪资与职位虚高,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理性,这种现象会有所好转。

  

从人才培养上看,我觉得要从整个产业链条上系统培养人才。比如医药行业除了研发还有生产,对人的需求除了科学人才还得有技术人才,工艺上的创新、生产上的创新也都需要高校和产业界一起去培养更多有专业能力的人才,这样整个行业才会整体提高。

  

Q:您觉得医保政策对创新药的影响怎么表述?

  

A:医保政策对于药企来说,是充满机遇又存在一定的挑战。目前医保目录的变动调整,能够使新药快速纳入到支付体系中,相比以往有了巨大的进步。在短期内,如何节约成本,并更好地去支撑高质量的创新,会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挑战。药企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综合实力,探索出更持续的创新模式,立足长远发展而创新,基于市场环境而创新,以解决医患需求为创新的最终目的。

  

Q:在药价谈判的细节上,您觉得有哪些可以优化和完善的地方?

  

A:有一个点我觉得值得药企特别关注。目前药价谈判主要根据药品来,但是随着多适应症的药品越来越多,有的是大适应症,有的是小适应症,还可能涉及罕见病适应症。尽管针对每个适应症,药品的制造成本相差不大,但研发投入、技术攻关上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众所周知开发一个新适应症其实跟做一个新药的流程差不多,这些因素都需放在一起综合考量。

  

11-1.png

  

王海彬

  

博锐生物CEO兼董事

  

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正高级工程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