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官网升级中!现在您访问官网的浏览器设备分辨率宽度低于1280px
请使用高分辨率宽度访问。

Insight :聚焦全球患者未及之需,博锐生物以创新研发思路提升生物药可及性

发布日期:2023-07-02

浏览次数:29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疾病谱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最初的感染性疾病为主逐渐转为以肿瘤、自免疾病为主。这直接促成生物药在总体用药中占比快速提升,也带动了生物类似药的蓬勃发展。

  

在这一市场大环境下,中国生物药赛道呈现出千帆竞渡的发展态势。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博锐生物依靠研发驱动,聚焦于免疫领域的生物类似药和原创性新药,持续打造高技术壁垒,逐步建立起生物类似药与创新药结合、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重的业务体系,致力于满足全球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前不久,丁香园 Insight 数据库 BU Head 王辉先生特邀博锐生物 CEO 王海彬博士对公司和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享。

  

640.png

  浙江博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CEO 王海彬 博士

  

王辉先生:2023 年 3 月,博锐生物旗下的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安瑞泽®)获 NMPA 批准上市。安瑞泽®是赫赛汀®的生物类似药,后者早在 1998 年和 2002 年已分别登陆美国和中国市场,公司选择研发安瑞泽®是出于何种原因?

  

王海彬博士:研发安瑞泽®主要是基于患者需求的考虑。在生物药领域,肿瘤、糖尿病和自免是三个较大的治疗领域,其背后反映出庞大的患者数量以及对治疗药物可及性的巨大需求。

  

以乳腺癌为例,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乳腺癌约为 42 万例,已成为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这其中,HER2 阳性乳腺癌约占乳腺癌总发病数的 25%~30%。曲妥珠单抗作为重组抗 HER2 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目前已经成为 HER2 阳性乳腺癌和胃癌一线治疗的基石。

  

安瑞泽®的研发得到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博锐生物针对安瑞泽®与赫赛汀®开展了 I 期药代动力学比对研究和 III 期临床有效性比对研究,同时观察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结果表明,安瑞泽®在质量、有效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免疫原性方面与原研药赫赛汀均高度相似。

  

我们很高兴收获这样积极的结果。能够提升药物可及性,造福乳腺癌患者,展现良好的社会效应,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激励。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积极研发作为曲妥珠单抗双靶治疗的帕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期待届时在乳腺癌领域实现更完善的布局,并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王辉先生:CD20 靶点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靶点,已上市的药物中既有原研药也有仿制药。在这种情况下,博锐生物的安瑞昔®(泽贝妥单抗)依然能够实现「me better」,请问其背后有哪些促成因素?

  

王海彬博士:超过 95% 的成熟 B 细胞表达 CD20 抗原,该特性使之成为诸多 B 细胞淋巴瘤治疗的理想靶点,这也是国内为何扎堆 CD20 靶点竞争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国内已上市药品仍存在未被满足的医患需求:仅 50% 至 60% 的弥漫大 B 细胞性淋巴瘤初治患者实现完全缓解,患者的 2 年复发率高达 30% 至 40%,因此需要应对完全缓解率更高、无进展生存期更长的治疗方案。

  

泽贝妥单抗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实现「me better」,「坚持」可能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该药物作为博锐生物申报上市的第 6 个产品,也是第一个生物创新药,背后是中国工程院沈倍奋院士团队多年研究转化的关键标志性成果,特别感谢沈院士团队在单克隆抗体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通过优化药物设计和临床研究,安瑞昔®展现出相较同类更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比如更强的 ADCC 活性,更大的稳态分布容积和更持久的 B 细胞清除作用等。在 2 期临床研究时,相较美罗华,安瑞昔®的临床缓解率高出 10 个百分点,这为 3 期研究中进行二者的头对头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终我们看到,安瑞昔®联合 CHOP 治疗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初期患者,在 ORR 上非劣于 R-CHOP,且在治疗结束时 CR 率显著更高;在长期生存获益上,安瑞昔®组的 1 年、2 年、3 年 PFS 和 OS 呈现出显著优于美罗华组的趋势;治疗中心 B 细胞样和骨髓未受累两个亚型人群中,安瑞昔®组的 CR 率均显著更高,1 年、2 年、3 年 PFS 和 OS 同样有显著优于美罗华组的趋势。

  

2023 年 5 月,国家药监局已批准安瑞昔®上市。接下来,博锐生物的商业化团队接过接力棒,在这些坚实临床证据的基础上,力争令患者得到更多获益。

  

王辉先生:ADC 药物是创新药的热点研发领域,但这一领域并未像 PD-1 那样迅速变成红海。相反,最近还有很多跨国药企来中国「扫货」,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博锐生物在 ADC 领域也进行了布局,请您介绍一下在研产品的优势及亮点?

  

王海彬博士:ADC 的作用原理是将靶点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活性的载药通过连接子连接,将高效的细胞毒药物直接递送到肿瘤靶部位杀伤或消灭病灶细胞,并且能显著降低小分子药物的全身毒性,从而提高治疗安全窗。ADC 药物的研发比较复杂,涉及到很多技术细节,包括抗体表位的选择,抗体的内吞能力,连接子是否可切割等问题,因此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这也是 ADC 没有迅速变成红海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给予大量支持和鼓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包括简化审批程序、提供研发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中国创新药的快速发展,行业在研发水平、临床试验、制药工艺和生产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这些进步和优势在 ADC 领域不同程度都得到了体现,同时也吸引跨国企业选择与本土企业合作,以实现双赢。

  

在 ADC 领域,博锐生物经过技术积累和自主研发,研发端在单抗、载药和连接子方面都有所突破,单抗生产端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这为推动 ADC 药物的研发和转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公司旗下的 BRY812 临床试验申请于前不久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受理号CXSL2300366)。BRY812 为博锐生物自主研发的一种靶向 LIV-1(锌转运蛋白)的创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拟定适应症为晚期恶性肿瘤。截至目前,全球尚未有靶向 LIV-1 的药物获批上市,而博锐生物 BRY812 是截至目前,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阶段的靶向 LIV-1 的药物。

  

王辉先生:当前,创新药研发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国市场更为内卷,而且监管机构进一步要求新药研发应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博锐生物在布局自身研发管线时遵循的策略和逻辑是什么?

  

王海彬博士:从大的逻辑讲,博锐生物布局研发管线主要遵循解决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原则。这不仅有助于公司的创新产品造福更多患者,也有利于产品商业化后释放更多价值。基于上述逻辑和策略,博锐生物首先是在免疫相关的科室里,比如风湿科、皮肤科、消化科等,或者一些交叉学科如血液科上做布局;其次是围绕着特定患者的疾病诊疗周期,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药物选择,乃至整体的诊疗解决方案。

  

从技术路线来看,博锐生物在研产品涵盖了单抗、双抗、三抗、ADC。在靶点方面,我们经历了成熟靶点、成熟适应症到创新适应症再到如今的创新靶点、创新疗法。虽然在短期内商业化品种博锐生物的生物类似药仍会占据较高的比重,但不久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品种上市,预计创新药将占到 50% 以上的份额。这些布局都证实了博锐生物在生物类似药到创新药的路上不断前进。

  

未来,我们也将持续探索创新药物和生物类似药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在提升生物药可及性的同时,根据患者需求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发力「First in class」和「Best in class」类品种,不断为患者提供多样性的产品组合及医疗解决方案。

  

王辉先生:除了具备全面的新药研发与商业化能力外,博锐生物的生产能力也令人赞叹。据了解,公司自有的六个生物药产品的量产工作均由自家的 CMC 团队完成,而不是选择外包。请问公司在生产端也在持续发力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王海彬博士:博锐生物的前身是海正药业的一个业务单元,研产销体系的建设可以说在那时就已逐步建立。公司独立以后,这些能力得到进一步整合和加强,特别是 CMC 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获批品种的增多,公司还将持续强化 CMC 建设。

  

此举首先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具备强大的自有生产能力有利于公司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和供应链。通过内部生产,可直接地管理和监控产品的制造过程,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及批次间的一致性。这有助于提供稳定可靠的药物供应,并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其次,通过持续改进和加强自有生产能力,博锐生物能够积累更多的技术和经验。CMC 团队在负责量产工作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优化和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这种内部技术的积累将为公司未来的药物开发和商业化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支持。

  

最后,自有生产能力使得博锐生物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生产计划和响应市场需求,可以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进行扩产或调整产能,以满足市场的快速需求变化。这种灵活性可以提高博锐生物的竞争力。

  

目前,我们还在继续扩大产能。博锐生物的 CMC 团队现在不仅负责自有的六个生物药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工作,还承担了贝达药业贝伐珠单抗的商业化生产。在某种程度上,整个浙江省已获批上市的单抗药物商业化生产工作都是在博锐生物完成。未来,博锐生物的产能预计将从目前的 40000L 提升到 80000L,以形成更加稳定的供给。

  

王辉先生:创新药行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其发展也受到政策的大力鼓励。您从业已有近 30 年时间,在中国向全球医药创新研发高地攀登的过程中,从宏观角度,您认为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王海彬博士:将创新药行业放在历史发展的宏观趋势中,从美国到日本,再到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还是有趋同性的。部分外界认为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正在面临寒冬,但在我看来,这或许是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的标志。与一些成立之初就是以上市为目标的 biotech 不同,博锐生物的目标是成为一家持续创新、护佑健康的医药企业,因此短期的市场波动并不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

  

应当看到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但依然充满着机遇与挑战。首先是政策重构。医药行业已开始面临宏观层面对行业的结构性调整,总的目标是降低居民在部分医疗支出上的高额支出。

  

二是药企盈利及研发模式重构。很多仿制药因带量采购、零差率等政策的出台导致自身盈利空间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创新药及医疗器械开发能力较境外巨型药企相比,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短期内仍然面临收入规模无法匹配高成本投入的压力。

  

三是市场空间重构。传统药品零售行业增速放缓,市场经济及医保红利带来的药店高速发展接近尾声;更大的处方药份额流向零售市场。但随着集采国谈的不断推进落地,我们也能看到相关产品的渗透率得到了提升,分层次的医疗需求也随之出现。

  

这督促着更多药企在研发及发展模式上更加创新,以走出差异化路线。遵从这个逻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药企集中发力创新提高产品及技术的优势,同时加强自身产业链优势。博锐生物也身居其中,利用自身资源、建立研产销三位一体综合体平台,不断发展壮大,与行业进步一同为更多相关群体服务。

  

结语

  

在王海彬博士的分享中,她多次强调了「坚持」在创新药研发中的重要作用。在她看来,无论是生物类似药,还是创新生物药,想要为患者带来疗效和可及性的获益,无不需要长时间积累和耐心探索,需要坚持不懈地投入研发精力和生产资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令创新药物造福更多患者,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2.png

王海彬  博士

浙江博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CEO

  

从事微生物和生物制药领域研究与开发工作近 30 年,在该领域从早期开发到商业化生产均具有丰富经验,主导首款国产抗 CD20 抗体 1 类创新药和浙江省第1个融合蛋白以及第1个单抗上市。作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药学会生物制品委员会委员和浙江省药学会生物制药专委会副主委,积极参与 WHO 关于生物类似药的技术指南制定,主持并圆满完成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 40 篇,拥有 PCT 和国内发明专利数十项。曾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浙江省药学会医药科技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重点培养人员、杭州市优秀企业家等殊荣,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回到顶部